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2022

    10-12

    砀山:“智慧梨园”里看乡村振兴美景

    郁郁葱葱的老梨树苍劲挺拔,个大饱满的酥梨挂满枝头。梨园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梨农们穿梭在梨树下,摘梨、装箱、贴二维码,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日前记者在砀山县“智慧梨园”基地看到的场景。 砀山县抢抓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全省“5+8”县域数字化改革试点机遇,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引入传统酥梨产业,建立“数字果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水果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努力打造“信息科技+智能装备”创新集成的“智慧梨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好管家”打理现代梨园 “今年酥梨的品质有了很大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专业管家’开展统一的标准化管理。”砀山县果园场职工杜爱华深有感触地说。 为提高水果种植的科技含量,引导酥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砀山县成立专业管理公司,统筹果园场、园艺场以及果蔬合作社等种植主体。在建设方面,采取“所有权+经营权+生产权”三权分置模式;在经营方面,采取“生产主体+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保险公司”收益保底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梨园进行全方位改造,建设“智慧果园”。 今年以来,砀山县精心打造酥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砀山酥梨第一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修建道路、疏浚沟渠、维修护坡、新建桥梁、安装防霜机,围绕梨园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园机械应用、果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力对梨园进行现代化改造,不断提高农事作业的科学性、精准度;搭建果园数据信息网络,创新智能装备使用,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确保基地水果质量安全。 记者在砀山县园艺场里看到,气象墒情监测站、智能虫情监测站、视频监测站、环境监测站分布于梨园各处,“天空—地上—地下”全方位,“气象—墒情—虫情—灾情—长势”多角度、立体化采集梨园影像数据,适时掌握梨园时空信息。通过无人机遥感估测、图像收集和AI识别诊断,进一步丰富数据来源渠道,提高数据精准度,加强对梨树个体和梨园群体的全面立体动态监测、自动监测和应急预警。“梨园虽无人值守,却尽在梨农掌握之中。”生产技术员王鹭介绍说。 “黑科技”育出精品酥梨 不久前,砀山县举行第三届优质酥梨评比大赛,县果园场培育的酥梨获得全县优质酥梨一等奖。“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我们运用了一些智能控制设备使酥梨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县果园场工会主席王建岭在领奖台上分享经验。 在果园场的种植基地,南北行的梨树上都拉着一根黑色水管,并固定在支撑架上。“这是微喷防霜冻装置。每年4月是酥梨开花的关键期,霜冻寒流的侵袭极易冻坏花蕊,造成酥梨绝收。有了这个防御装置,果农就不用担心了。”基地负责人王见介绍说,基地安装了200亩微喷防霜冻装置,霜冻来临前,提前用水管喷淋,增加空气湿度,水汽凝结放热,让梨树温度缓慢下降;同时,开通梨园防霜机,通过叶轮旋转扰动气流,使冷暖空气形成上下对流,提升树体温度,调节梨园小气候,从而缓解霜冻灾害,为酥梨坐果稳产“保驾护航”。 “树上一根管,预防霜冻调气温;树下还有一根管,让梨果吃上水肥‘营养餐’。”王见介绍说,根据采集的气象墒情监测站数据,以及酥梨周期性生长机理,需要浇水或施肥时,果农按下灌溉控制终端发出指令,通过水肥一体化全自动施肥机,使用配套的高标准水管路滴灌,实现灌溉、施肥自动控制智能一体化,定点、定量,省时、省力,既能帮助果园水肥节本增效,又能改善酥梨的色泽和成熟度等,从而培育优质果。 梨树打药更是用上了“黑科技”。果农只需轻轻一按遥控器,近一人高的喷药机器人就会伸出十多个喷头,喷出雾化的生物农药,细密、均匀、高效,遇到低矮树枝、支撑棒等障碍物,喷药机器人会主动避让、变向前进。         为缓解劳动力老化、弱化、短缺等问题,砀山县大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集成应用,无人驾驶开沟机、割草机、枝条粉碎机、北斗导航精准喷药机、多功能植保机等智能农业机械都已在梨园应用,初步实现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调度,为砀山酥梨生产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2022

    08-12

    庄国泰调研国家气候中心时强调 全力做好今秋气候监测预测与风险研判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8月9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一行深入国家气候中心,调研指导华西秋汛业务服务及科研相关工作。他强调,当前是预测华西秋汛及其影响的重要时期、关键阶段,要提前谋划,全力做好今秋气候监测预测与风险研判,以精准气候预测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参加调研。        6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南北多、中间少,平均气温为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华南暴雨过程影响大,局地灾害重;除长江、太湖流域降水量偏少以外,辽河、松花江、海河、淮河、黄河、珠江等流域降水均偏多。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秋季华西秋雨偏强,北方秋汛较重,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台风较夏季明显活跃。        在充分了解汛期气候监测预测服务情况、华西秋汛预测服务及科研进展并与专家深入研讨后,庄国泰充分肯定国家气候中心前期工作成效。他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及时精准的气候预测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华西秋雨是8月下旬至11月下旬的重要关注点,当前正值预测华西秋汛及其影响的重要时期、关键阶段,要提前准备、统筹谋划,全力做好华西秋汛监测预测与风险研判,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围绕下一阶段工作,庄国泰明确三个方面要求。一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气候预测机理研究,强化气候预测多模式检验评估与选用,在无缝隙的地球系统框架下大力发展下一代模式,逐步打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权威品牌。二要进一步认识天气气候条件与防灾减灾救灾、粮食安全、能源保供等领域的密切关系,加强部门联动,坚持需求导向,高质量做好今秋气候监测预测及风险预测评估,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部署提供支撑,以精准气候预测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三要攻坚克难,不断精进气候预测能力和水平,坚持趋利避害,进一步增强面向西南、东北等重点地区的气候预测能力,谋划提升风光水联合调度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气候预测时效性,推进气候预测向数字化、定量化发展。        中国气象局有关内设机构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作者:谷星月 责任编辑:包宁)
  • 2022

    06-24

    北方高温+南方暴雨 对“三夏”生产影响几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目前,夏收、夏种工作已接近尾声。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主雨带呈阶梯状北抬趋势,华北黄淮等地仍有高温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后续“三夏”生产期间,气象条件总体如何?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森对此进行解读。        降雨高温分别盘踞南北方 不利于农业生产        近期,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高温和暴雨预警。自6月15日以来,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中北部、山西、河北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出现较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山西、江苏等地有2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当地6月历史极值,河南高温尤为突出。16日,河南省有59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其中11个站超过41℃。       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华北、黄淮等北方夏播区土壤墒情偏差,河南等地的旱情持续或发展,对夏玉米、夏大豆适时播种和出苗生长有一定不利影响。        进入6月以来,南方多地出现多轮强降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超过历史极值的极端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持续强降水寡照天气,不利水稻、玉米、棉花、露地蔬菜和经济林果等生长发育,早稻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局地低洼农田、菜地、果园等被淹,农业设施和水产养殖受损;适温高湿环境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        夏收期间气象条件总体较好        据农业农村部调度,截至6月21日,夏粮主产区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小麦丰收已成定局;全国夏种近9成(不含双季晚稻),受黄淮海局部旱情影响,进度同比略慢。        李森介绍,夏收期间麦收区多晴好天气,未出现大范围持续降水过程,对小麦成熟收晒十分有利,麦收进度快、质量高。但夏种期间透雨晚、墒情差,不利适时夏播出苗。        为做好“三夏”气象服务,中央气象台每周二、五发布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逐日下发格点客观产品,国省互动一体形成合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三号D星遥感监测冬小麦成熟收获信息,提高服务精细化程度;各地气象部门广泛发布服务和预警信息,做好“三夏”天气解读和科普。        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首次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防范干热风、干旱等灾害的不利影响;两部门进一步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共享气象信息和夏收夏种进度信息。 6月5日,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塔铺街道小麦收获。利用近期晴好天气,延津县小麦机收工作已大面积展开。孙占同摄影        北方后续降水利于夏播 南方需防渍涝        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26日至29日,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淮、西南地区东部等地。25日至27日,河南、山东中西部、苏皖北部、湖北北部以及甘肃东部、宁夏等气象干旱区将先后出现较明显降雨过程,对缓解当地气象干旱较为有利。        此外,24日至25日,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高温天气仍持续;江南东部和华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将出现间歇性高温天气。        李森分析,北方降水过程将有效改善土壤墒情,对夏播出苗和春播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播种,已播地区注意查苗补种。南方多雨寡照天气趋于减弱,利于在地作物生长发育,要做好清沟排水、追肥打药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早稻后期管理,促灌浆、促早熟,防高温、防洪涝、防病虫、防早衰。 (作者:张明禄 责任编辑:包宁)
  • 2022

    06-10

    麦收进度近六成,多地产量创新高

    【来源:农民日报】         麦收进度条         农业农村部6月8日发布的小麦机收进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1.8亿亩,收获进度59.4%,进度比去年快约5.1个百分点。其中机收面积1.78亿亩,日机收面积1310万亩。从各省来看,安徽麦收基本结束,河南过八成半,江苏过五成半,陕西过三成,山东近两成半,山西近一成半,河北邯郸一带进入集中收获期。         政策直通车         李克强考察交通运输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与小麦收割机手视频交谈         6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交通运输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李克强与小麦收割机手视频交谈,询问路上有没有卡点、行车是否免费。他说,民以食为天,农时不能误。现在是小麦收割关键节点,农机手是麦收主力,要加强服务,保障农机顺畅通行,确保夏粮颗粒归仓。通过粮食稳产稳收,保障市场供应,夯实稳物价基础。         唐仁健:全力保障小麦机收,切实抓好夏种夏管         6月6-7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带队赴河北调研并开展小麦机收专项指导。他强调,要千方百计抓好“三夏”生产,全力保障小麦机收顺利开展,不误农时抓好夏种夏管,确保夏粮丰收到手、秋粮种足管好,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中储粮全面启动小麦轮换收购         6月7日,记者从中储粮集团公司获悉,在夏粮收获如火如荼之际,中储粮积极发挥储备轮换收购对市场化收购的带动作用,已陆续在湖北、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启动小麦轮换收购,截至目前累计收购11万吨,收购均价3000-3100元/吨,收购均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有力促进了广大农民在丰产之年实现增收。         气象服务站         预计6月9日,夏收区大部天气晴好,新疆南疆西部小麦也陆续成熟并开始收获,气象条件利于小麦收获作业。仅9日山东东北部、甘肃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对夏收略有不利,夏收气象等级为次适宜。         预计6月10日,除山东中部、陕南局部有分散性阵雨,其余夏收区天气晴好,利于夏收作业开展,夏收气象等级为适宜。         市场情报所         随着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新季小麦陆续收获上市,受国际小麦价格回调影响,价格虽然有小幅回落,但主流收购价格仍在1.45-1.55元/斤左右。         地方麦收记         河南: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特殊之年,河南省克服了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8500万亩小麦成功演绎了“开局不利,转化良好,丰收在手”的胜势。         河北省冬小麦开始机收。6月6日,河北省夏粮机收在成安县西阳寺村北麦田启动,全省3350多万亩小麦收割自南向北陆续展开。         据了解,“三夏”期间,该省将组织20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田间作业,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5%以上,玉米机播率稳定在95%以上,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预计6月22日基本完成小麦收获。         河北省下达第二批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98亿元。6月10日前,各县(市、区)将通过“一卡(折)通”方式,将一次性补贴发放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         安徽夏收工作基本结束,4280万亩小麦预计产量350亿斤,较上年增加约10亿斤,单产、总产有望创历史新高,实现小麦生产“十九连丰”。         新疆夏粮收获工作已由南向北陆续展开。截至目前,全区已收获小麦13万亩,主要集中在喀什、和田等地,收获进度较2021年提前一周左右。         河南省焦作市农业农村局邀请相关专家成立验收组,对优质小麦品种“郑麦136”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实打实收。6月4日,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高产示范田经现场实打实收,小麦亩产高达950.1公斤,超出去年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50多公斤。         陕西小麦新品种亩产创全国旱薄地产量新高。6月3日,渭南市农业农村局邀请相关专家,对“渭麦9号”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 示范田面积30亩,实收面积6.24亩,鲜重4125公斤、杂质1.62%、水分20.5%,折合亩产601.6公斤,创全国旱薄地小麦产量新高。         近日,河南省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举行小麦机收开镰仪式,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驰骋穿梭,大面积收割展开。 赵永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摄
  • 2022

    05-31

    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系列评论⑦: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气象智慧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气象条件是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因素,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和气候变化科学应对。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气象部门积极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初步建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的现代化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综合体系。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应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的要求,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赋能献力。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气象智慧,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我国作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中国是一场硬仗,对于气象部门则是对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一次大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突破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深化对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机理认识,开展多领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提高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数据、产品服务以及更高效益的决策建议,增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科技支撑能力。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气象智慧,要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是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环。这其中,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资源分布和变化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对资源开发利用所涉及的规划、选址、运行和消纳等相关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要建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优化完善风能太阳能监测站网布局,全面勘查评价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要建设气候资源监测和预报系统,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要探索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象服务基地,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的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气象智慧,要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然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仍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努力,这迫切需要气象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发挥服务支撑作用,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在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先导联动作用。要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高度,实施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气象服务,建立“三区四带”及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气象服务机制;要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目标,优化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要以全面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为出发点,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优质的气象服务助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包宁)

Copyright © 2021 启诚(洛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洛阳鸿卓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1436号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379-63237717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