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2022

    01-18

    《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印发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北方防沙带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提出,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富民,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监督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草原保护、北方防沙带矿山生态修复等6项重点工程,共29个重点项目。        《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60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270万公顷,营造林22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450万公顷。到203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380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740万公顷,营造林61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120万公顷。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废弃矿山得到全面修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区,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规划》实施范围为北京、天津、河北等9个省(区、市)181个县(市、区、旗)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99个团,总面积183万平方千米。 (责任编辑:张明禄)
  • 2022

    01-18

    变电站气象环境监测预警装置在崇礼110kV奥雪变电站首次试点应用

           日前,国网电科院武汉南瑞研发的变电站气象环境监测预警装置在110kV奥雪变电站投运,为冬奥场馆电力保障提供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此次是该装置在全国首次试点应用。        变电站气象环境监测预警装置是武汉南瑞深入调研客户对变电站区域气象观测数据及灾害监测预警的实际需求,重点研发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产品,具备雷电预警、雷击路径监测、天气现象观测、气象要素监测、洪涝灾害监测等功能,实现了卫星雷达数据与地面实时监测数据的高效融合应用,能够为变电站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小范围暴雨洪涝、台风、雷电、暴雪寒潮等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变电站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提供可靠数据支撑。调试投运期间,恰逢崇礼遭遇严寒天气,变电站现场最低气温达到-25℃,变电站气象环境监测预警装置及时高效地为变电站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低温预警信息和预防措施建议,避免了站内工作人员和设备遭受损失,应用效果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        此次变电站气象环境监测预警装置投运,将有力支撑冬奥保电工作,进一步提升崇礼地区变电系统应对气象灾害能力,同时也将为武汉南瑞防灾减灾产品线拓展奠定良好基础。 信息来源:国网电科院武汉南瑞
  • 2021

    12-31

    河南省省长王凯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上要求 坚决把污染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来源:中国环境报        河南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近日在郑州召开,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出席并讲话,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突出重点、落细措施,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持续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王凯指出,“十三五”以来,河南全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打好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同时也要看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对党和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决把污染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向“两个确保”奋斗目标迈进。        王凯强调,要实施重点攻坚,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强化南水北调水源生态保护,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建设美丽河南。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重要内容,突出重点,精心组织,保证实效,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打通生态环保工作“最后一公里”。要加强综合保障,强化责任落实、监管执法和基础设施支撑,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 2021

    12-27

    水利部印发第三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

    来源:水利部网站        本站讯 近日,水利部向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印发了《第三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明确了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和流域管理机构生态流量管理要求。截至目前,水利部已组织制定印发118条重点河湖、217个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        第三批重点河湖涉及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和西北诸河的26条主要跨省支流和2个重要湖泊,其中,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重点河流及松花江流域丰水河流主要控制断面均确定了生态基流目标。洪泽湖、高邮湖等重点湖泊及淮河流域池河、海河流域南运河等重点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确定了最低生态水位目标。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径流丰枯变化剧烈的海河流域潮白河、辽河流域西辽河、松花江流域霍林河、音河及淮河流域包浍河等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确定了生态水量目标。相关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是有关江河湖泊流域水量分配、生态流量管理、水资源统一调度和取用水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自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水利部不断完善政策制度,落实管控措施,严格监督管理,推进生态流量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完善管理政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出台了做好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和保障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把生态流量管理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已经出台的长江保护法和正在制定的黄河保护法,依法加强生态流量管理。二是确定管控指标。组织制定了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的工作方案,提出从2020年到2022年,用三年时间确定477条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截至目前,各级水利部门已制定425条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其中流域管理机构制定118条、各省级水利部门制定307条,推动建立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体系。三是制定保障措施。对已印发目标的重点河湖,组织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利部门逐条河湖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将生态流量目标纳入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流域管理机构建立河湖生态流量监管系统平台,实现了生态流量实时预警和动态监控。四是强化监督考核。建立水资源监管信息月报机制,按月通报水利部印发的第一、二批90条河湖、137个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达标情况。将生态流量控制断面下泄流量纳入2021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强化断面考核要求,对于存在突出问题的,将以“一省一单”方式反馈省级人民政府,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责任。        通过这些工作,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方面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零散管理转变为系统推进。二是从典型试点转变为全面推开。三是从目标确定转变为在目标确定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监管。这些工作推动了部分常年干涸或者断流的河流实现了河道有水,而且河湖水面不断扩大,一些重要的湖泊常年维持在生态水位保障目标以上,河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步,水利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作为水资源刚性约束条件,严控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加大过度开发河湖退水还河还湖力度,切实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支撑。 作者:    责编: 魏永静
  • 2021

    12-27

    九部门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 (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思路,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以及相关保障措施,并对气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气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逐步增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人工增雨雪率提高到12%至15%。到2035年,人工增雨雪率稳定在12%至15%,全国综合性生态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较为完备,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建设规划》要求,逐步提升生态气象保障能力,聚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任务,依托既有平台,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服务能力。        围绕生态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在我国“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以及气候关键区,增强卫星、无人机、地面等遥感协同监测能力,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强化与生态气象监测相适应的计量保障能力;提升生态气象数据应用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气象影响评估水平,在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的生态气象评估。        聚焦生态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围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需求,建设百米至公里级、月季年等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气象影响评估系统;针对“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灾害特点,提升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报预警能力;建立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业务,开展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监测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石漠化、高山区冰冻圈等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水平,促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围绕生态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立气候资源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完善气候资源数据管理,提高气候资源动态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能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开展气候承载力评价、气候可行性评估,提升精细化定量服务水平;在“三区四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作业装备建设,完善作业布局,提升相关试验示范基地云水资源监测开发能力。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林)

Copyright © 2021 启诚(洛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洛阳鸿卓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1436号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379-63237717

扫一扫,关注我们